细说一下为什么“箭”在古代文明中一直是表示天狼星的符号。
在本系列021文中论证了'魁星'即'奎星'也就是天狼星。
先看古籍关于奎宿的记载。
奎宿: 奎木狼,属木,为狼;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,西方白虎七宿第一宿。
《史记》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
“奎曰封豕,为沟渎。【正义】:奎,苦圭反,十六星。娄三星为降娄,於辰在戌,鲁之分野。奎,天之府库,一曰天豕,亦曰封豕,主沟渎。西南大星,所谓天豕目。占以明为吉。'
唐·张守节《史记 正义》:
“奎……一日天豕,亦曰封豕,主沟渎……荧惑星守之,则有水之忧,连以三年。'
《宋史天文志》
'奎宿十六星,天之武库,一曰天豕,一曰封豕,主以兵禁暴,又主沟渎。西南大星曰天豕目,亦曰大将。明动,则兵、水大出。'
《易林·履之豫》诗曰:
“封豕沟渎,水潦空谷,客止舍宿,泥涂至腹。’此与《诗》所言亦极相似,是《诗》所谓豕白躏者,即星中之天豕,明矣。'
《焦氏易林》:“封豕为沟渎,灌馈国邑。'又曰:“封豕沟渎,水潦空谷。客止舍宿,泥涂至腹。'
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编撰的《文献通考》:
石氏谓之天豕,亦曰封豕。
按照《古典新义周易义证类纂》中闻一多的说法,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,奎由十六颗星组成。
在古代星相学中, 火祸温疫都由其控制。封豕性贪婪,居于水泽之中。《史记·律书》则云:“奎者,主毒杀万物也。'
有学者考证,从司马迁作《史记》起,“奎”字因字形等原因,奎星的形象逐渐拟物化为'青蛙',从而形成消灾免疫的'蛙崇拜'。唐以后,'奎星'又演变成“主库兵秉统制”的“大将军”,青蛙也沾上福气,宋淳熙《三山志》曾记载福州人供奉的蛙神为“青蛤将军”,福州城水部,还有一座“蛤埕庵”,人称“振威将军”。无独有偶,江西抚州也有“青蛙将军”,台湾的蛙神更是摇身变成了“铁甲元帅”。
到了明清时期,“奎”与“蛙”更是不分你我。
清末期学者、浙江钱塘人施鸿宝在《闽杂记》中提到:龙岩州士人皆戒食蛙。七月七日为魁星诞,必买大者,祀而放之池中。按蛙能食蝗,故例禁食,南宋时已然。洪迈《容斋随笔》所记坐鱼事可证也。独士人戒食,又以祀魁星,初甚不解。后读《史记·律书》有云:“北至于奎。”徐广注:“奎,一作䖯。”䖯即蛙字也。乃知因此而误,然以奎作蛙,乃假借字,而遂以䖯为奎宿之神,可乎?
今江西抚州的青蛙崇拜即是西汉以来星相学中“奎星”崇拜的延续,'祭魁'与'蛙祭祀'连在一起。
《韵会》䖯为蛙本字。注见蛙。
《集韵》苦圭切,音。虿也。又通奎。
《史记·律书》北至于奎。
《徐广注》奎一作䖯。
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在'奎星崇拜'中的几个关键性特点。
一、'蛙崇拜'符合天狼星信仰中神为水陆两栖生物的特征。
二、'封豕'为司雨之神也符合天狼星系为水之国,其智能生物为水之神的特征。
三、《史记天官书》“奎,天之府库,
一曰天豕,亦曰封豕,主沟渎。西南大
星,所谓天豕目。'“沟渎”指田间水道。语出《易·说卦》:“坎为水,为沟渎。'
与斗宫神话中称天狼星系的运转轨道为“曲折的水路“一说完全吻合。
根据'奎曰封豕,一曰天豕',我们找到另外两个同音名词'天屎'与'天矢'。
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古汉字存在'同声相求'或“因声求义”的现象。即可以通过读音相同的另一个字来做字义的解释,可以理解为'转注'。包括“形转”、“义转”、“音转”。
'转注字'有三个条件:两字同一部首、二字声音相近、可以互相解释。
许慎在《说文解字序》指出:'转注者,建类一首,同意相受,「考」、「老」是也”。所谓“建类一首”,就是指同一个部首;'同意相受”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义字可以互相解释。
清代学者戴震、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,即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 解释。古汉字之所以存在“同声相求’的特点,就是因为汉字表达的是事物的概念,古人造字时先有观念而后在其基础之上产生字符。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,赋予其直接承载时代信息的功能。
根据奎宿的别称“天豕',我们很快可以找到另一个表示天狼星的符号'天矢”在迄今所有的古代神话中矢至始至终都是天狼星的标志符号。
既然古汉字有“同声相求”或“因声求义”的特点,那么其规律性在哪里呢?'天狼星信仰”就应该是其根源内涵所在。
传承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?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,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
《步天歌》为一部以诗歌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全天星官的著作,现有多个版本传世;最早版本始于唐代,最广为人熟知的是郑樵《通志·天文略》版本。
例如,'天屎’与'天矢’的演变
《步天歌》中有下面的诗句
总有七星 觜相侵、两肩双足 三为心、
伐有三星 足裏深、玉井四星 右足隠、
屏星两扇 井南襟、军井四星 屏上吟、
左右四星 天厕名、厕下一星 天屎沈。
至少在《史记》中记载为“天厕下一星曰天矢”。
有'厕'了,就得有'屎'。古人是否是这样想的不得而知。传承中或出于某种目的进行串改亦是常态。
前面我们论述了在古波斯神话中天狼星的化身神为'泰什塔尔(Teshtar)',又称为'蒂尔(Tir)',意思是“弓箭”,其概念当来自巴比伦。在巴比伦的星座名录中,'矢'表示'大犬座'。而Tir其源头应是苏美尔语中的Ti,意即“矢”。
在中国,天狼星的别名“候”,《开元占经》卷六十八引《荆州占》曰:“狼星,秦南夷也,名曰候”。“候”即古代射箭的靶子,相当于箭矢所达的位置。《占经》又引石氏曰:“弧星者,天弓也,以备贼盗。狼星为奸寇,弧星为司其非,其矢常欲直,狼则不敢动”。'狼'当于'矢'位,与巴比伦、波斯之星象含义实同。'候'之所以尊贵的原因也就明了了,由此演变成地位身份的象征。
由“候”即古代射箭的靶子,引出另一个与古代射礼有关的汉字'乏',以及加'目'而成的“眨”字。
现代“眨”字基本用法有两个:
本义:眼睛迅速地一开一闭。眨,动目也。——《说文新附·目部》,
比喻光闪烁不定。
'乏',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,其形略似屏风。
《春秋传》曰:反正为乏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容也。从反正,推事。受矢者为正,避矢者为乏。
故文反正为乏。——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
凡乏用革。——《仪礼·大射仪》
乏参侯道。——《仪礼·乡射礼》。注:“容谓之乏,所以为获者御矢也。”
又射者所蔽。《周礼·春官》车仆大射共三乏。《注》一名容,用皮为之,王大射张三侯,每侯有乏,使持旌告获者,藉以蔽矢也。《仪礼·鄕射礼》乏参侯道。《疏》三分侯道。 《左传·宣十五年》文反正为乏。《说文》反止为之,反正为。《徐铉曰》尙书,惟正之供,反正不供,故曰乏。《通志》正乃射侯,正以受矢,乏乏以藏矢,是相反也。
古代射礼其本身的含义即为一种祭祀礼仪。“弓矢”即天狼星之化身,如此而已。
而'眨'字表示'射礼'与'眼睛'的联系又与斗宫神话相吻合。
在本系列043文中说过,'天珠'宝石在西藏古时称'查母'。而“查母”的“查”(有时译为“扎”)藏语意为“眼睛的”(zha+i)。苯教之“苯”和天珠的古称都是由藏语“衲布”的发音演变而来,并且与“黑之母、黑之王”的“天”(nuo mu)同音。而这个词又与汉字'眨'同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