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省西安市的迎城隍习俗起源于周代冬季报赛祭祀水墉神,至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。城隍神是我国原始信仰中的自然神之一,较早记载于《礼记・郊特牲第十一》。在古代,有水的城堑被称为“池”,无水的城堑则被称为“隍”,“城隍”一词泛指城池。城墙与城壕在保护一城百姓安全方面功绩显著,因此水墉神逐渐升格为城市的守护神。
西安城隍庙主要供奉的是汉初营救刘邦的纪信将军。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《汉书・高帝纪第一上》以及地方相关资料中均有记载。据《长安县志・王曲城隍庙会》记载,相传在楚汉荥阳之战中,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,帮助刘邦突出重围,自己却被项羽烧死。刘邦称帝后,追封纪信为地皇;文景时期,将地皇改称为“城隍”,纪信也由地皇神转变为城隍神,并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。王曲曾名为“御宿川”,是刘邦打猎休憩的地方。文景时期将其改为城隍后,王曲城隍庙随之成为十三省总城隍庙。宋明时期,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祀典。
明代,朱元璋大规模册封天下城隍神爵位,分为王、公、侯、伯四等,并按时进行祭祀。西安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它与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垣、护城河一同,构建起中国较为完备的都城隍信仰体系。同时,城隍信仰在西安周边地区广泛传播。据统计,仅西安周边就分布着四十多座城隍庙。在西安地区,每年正月、二月、十月祭祀、迎送城隍时,从村社、城镇到都市,既有香火缭绕、锣鼓喧天的民间祭祀活动,又有清远遒亮、琅琅如钟的道乐吟经之声,共同构成了西安规模庞大的城隍信仰盛典,且其祭祀活动延续至今,未曾衰落。
西安都城隍、王曲总城隍、户县迎送城隍的信仰和文化活动,在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。所供奉的城隍神皆为保国安邦、惩恶扬善的英雄人物。城隍信仰寄托了人们对国泰民安、国富民强的美好期许,具有凝聚人心、和睦社群的积极意义。